1981年7月的一个夏日清晨,在安徽宿县盛圩子村的村口,几位身着军装的军官缓缓走来,神情严肃。引路的是一位县里的干部,他神色恭敬,显然对这几位军人十分尊重。盛圩子村虽然不大,却别有一番宁静气息牛掌柜,村中央是一条贯穿东西的主干道,西侧是开阔的田野,北面流淌着沱河,河面上架着一座长约十米的石桥。军官们站在桥上,环顾四周,目光坚定而深邃。站在一旁的一位老人低头沉思,似乎在追忆着往昔的峥嵘岁月。
过去的几十年里,盛圩子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。随着经济逐步活跃,村里那些破败简陋的草房已被青瓦红墙的宽敞新居取代,街上来往的人流也日渐密集。村口坐着一群村民,他们悠闲地聊着家常,笑声回荡在空气中。宿县自古有着悠久的革命传统,村中曾经服役的兵员不在少数。当村民们看到桥上的军官时,有些人不禁愣住了——其中一位沉思的老人身穿整齐军装,气度非凡,从军装上的标志判断,竟是一名中将!很快,“将军来了”的消息便在村中传开,大家纷纷猜测这位中将究竟是哪个家庭的亲戚。
展开剩余85%不久后,县里的干部陪同这位将军及其随行人员,开始向村中年长者打听往事:“老乡们,四十多年前,这里曾发生过战斗,您们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?”经过一番交谈,大家才恍然大悟——原来这位身穿军装的老将军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、开国中将张震!张将军缓缓说道,他此次来到盛圩子,是为了寻找一位四十多年前嫁入此村的女子。
一位年过六旬的老者思索片刻后说,张将军提到的人,应该是村东边那个老盛家的媳妇。听到这话,张将军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,急切地请老者带路。与此同时,老者的谈兴也被激发,他边走边问:“将军,您找老盛家的媳妇,到底是为了什么?”张将军简单而坚定地回答:“报恩!”这两个字,让村里人纷纷侧目,心中充满了疑问:一位开国中将,竟然欠农村妇女的恩情?他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?
张震将军,1914年10月5日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,原名张见生,出身贫寒。1926年秋,革命风暴席卷家乡,他加入了童子团,担任副团长;1928年成为平江县少先队宣传部部长。平江地区革命运动如火如荼,张震积极参与了两次“平江扑城”战斗。1930年5月,他光荣地加入共青团,随后参军,成为红五军第2纵队特务大队的宣传员,并屡次参加激烈战斗,特别是在第一次、第二次长沙攻坚战中表现突出。
1931年,张震转入一线战斗,担任红三军团第5军第1师第1团连指导员,后来晋升为通信主任和营长。他多次参与中央苏区反“围剿”战役,身先士卒,曾两次负伤。1934年10月,张震从江西雩都启程,参加艰苦卓绝的长征,途中掩护中央机关转移,经历湘江战役和“四渡赤水”等重要战斗。抵达陕北后,他担任红一军团第4师第12团参谋长。西安事变后,他进抗日军政大学深造,系统学习军事与政治理论。
全面抗战爆发后,张震先在八路军晋办事处工作,负责晋绥统战。1938年2月调任河南确山县竹沟镇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留守处参谋长,兼任河南省委军事部参谋长,负责抗日武装组织与训练,开展敌后游击战。其中,他率小股兵力成功化解豫鄂边悍匪段可祥的势力——段可祥拥有七八百武装,既不依附任何党派,也未投靠日寇,独立割据。张震仅带一班警卫赴其地盘,凭借真诚与坚定讲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意义,最终收服段可祥,将其武装纳入新四军。
成功解决段可祥后,张震参与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,担任参谋长,司令员为彭雪枫将军。他们挺进豫东敌后,建立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。1940年10月,张震在淮阳东北窦楼之战中指挥若定,面对百余名敌骑兵发动进攻,战斗中腿部中弹鲜血直流,但仍率队夺取胜利,赢得抗战首胜。此后,他被任命为新四军第6支队参谋长兼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牛掌柜,6月又短暂担任八路军4纵队参谋长,与彭雪枫共同击退敌军,击毙千余敌人,击落日机一架,创下敌后抗战击落日机的先例。
1940年10月下旬,何应钦、白崇禧下令新四军撤至黄河以北,但在安徽泾县遭遇敌人重兵围攻,发生惨烈皖南事变。军长叶挺被俘,副军长项英牺牲,众多战士伤亡,只有少数突围成功。张震虽为参与者,但幸运带部突围,保留了革命火种。蒋介石将事变责任推给新四军,宣布取消军号,引发全国抗战军民强烈反对。经过政治斗争,新四军得以重建,张震任新四军第4师参谋长兼淮北军区参谋长,协助彭雪枫扩军作战,成功阻断敌军东进苏北、北上山东的企图,为新四军发展赢得宝贵时间。
1941年秋,张震赴抗日军政大学担任第4分校副校长,兼顾教学与实战指挥,亲自编写教材,指导演习,强化部队训练。11月,安徽天气异常寒冷,部队压力加大。张震接令前往宿东地区检查,并于11月18日抵达宿灵县沱河南岸小秦庄,召开军事会议,分析战局,制定作战计划。会议结束已晚,考虑敌军临近,决定连夜转移。
宿东游击支队长姚运良建议转移至十公里外的盛圩子村,该村地形险要,群众支持新四军。张震同意,带领部队悄然入村,时值凌晨,官兵分散向村民借宿。张震和干部们住进村东头一户院落,院内有朝南的两进院落,大槐树粗壮挺拔,树下石槽静谧安详。战士敲门后,得知主人是孔秀英一家——新婚新娘孔秀英是八路军战士的姐姐,听闻新四军借宿请求,立刻开门欢迎,点亮油灯,招待首长。
凌晨三四点,尽管疲惫,张震仍婉拒住正房,觉得新婚之家不宜打扰,但孔秀英坚持安排他们住正房。天亮时,孔秀英早起抱被子至河边,准备按习俗拆洗被褥。浓雾弥漫,视线模糊,却听见南面大路上传来汽车轰鸣,是日本鬼子的马达声。她惊叫“不好”,迅速扔下被子跑回村庄,高喊“鬼子来了!”警戒的士兵立即反应,双方爆发激烈枪战。
敌人数量众多,11辆汽车停在村口,二百余鬼子迅速集结,猛攻村庄。姚运良安排阻击后赶至孔秀英家,大声唤醒熟睡的张震。张震因疲惫未立即清醒,误以为是梦境,幸好孔秀英及时冲进屋唤醒他。张震泼凉水清醒,举枪准备应战。大雾笼罩,形势危急,张震凭借孔秀英指示向西突围。
他们穿过村庄,越过小桥,占据有利阻击地形。窄桥只能单列敌军冲锋,枪火密集,敌人纷纷倒地,余敌慌忙撤退。张震机智选点保全了主力,其他战士迅速聚集,小桥阻击战役大获全胜。虽有战士未及撤离,但村民们秘密藏匿他们,有的躲在柴火堆下、粮食堆里、床底,甚至换上便衣混入群众,成功避过日军搜查。
四十年后,张震重访旧地,心潮澎湃。他最终找到孔秀英,紧握她的手,满怀感激地说:“孔大姐,我来看您了。”那场战斗虽小,却展现了军民如鱼水般的深厚情谊。革命之所以能取得胜利,不仅因为像张震将军这样英勇无畏的军人,更因有孔秀英等无数普通百姓的鼎力支持。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抗战力量,没有他们,又怎能取得最终胜利呢?
发布于:天津市东方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