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6年7月,杨坤毕业于贵州工业大学,随后到水城矿务局机电总厂从事技术工作。29年来,他在煤矿机械制造、修理岗位上任劳任怨、兢兢业业,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诚利和 ,先后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、贵州省劳动模范、贵州省最美劳动者等荣誉。
杨坤在工作线上工作。 刘跃平 供图
在技术创新突破中敢为人先
“人首先要敢于创新,要有敢为人先的精神。”杨坤认为,只有不断地尝试、不断地失败、不断地改进,才能实现突破。
在主持设计ZY3400/12/28C综采支架时,综采支架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,在贵州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,于是杨坤虚心向北京的专家请教,翻阅大量的相关资料,对设计过程不断地更改,对制造过程全程进行跟踪。在他的带领下,终于成功制造出被誉为“贵州第一架”的ZY3400/12/28C综采支架,实现了贵州省在综采支架制造上“零”的突破。
技术创新带来的生产力提升是巨大的。过去,杨坤所在企业生产的带式输送机,最大运输功率为2×75KW、最大运送距离为600米;如今诚利和 ,新一代的带式输送机最大运送功率达到2×1000KW、最大运送距离达到3150米。杨坤带队研发的带式输送机DTL120/120/2×630项目攻关,获评六盘水市2012年市重点项目工程;DTL100/60/2×90(J)带式输送机研发,获评贵州省2013年工业重大攻关项目。
2023年,杨坤所在企业承担了贵州省科学技术厅《永磁皮带机与转载机一体化研发》攻关项目,开展永磁皮带机与转载机一体化研发。杨坤和同事们根据矿井的要求,优化了输送机的传动系统,配套无传感器矢量控制技术的变频器,使得电机可以平稳地从零升至额定转速,使整个驱动系统实现智能化,通过在转载机与皮带机机尾落煤受力点设计紧凑型机尾架,实现了在狭小巷道空间内的安装调试。2024年,该项目通过贵州省科学技术厅验收并投入矿井正常使用。
在重点难点项目中勇挑重担
2024年,为适应煤炭掘进安全生产的需要,杨坤所在企业承担了智能化快速掘进系统配套设备设施的技术攻关,其中关键系统为掘进机的临时支护系统。
掘进机作业时,传统支护方式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。为攻克这一难关,杨坤带领团队成员先从改进现有的掘进机支护形式开始,在吸收国内同类产品优点的基础上,深入矿井了解煤矿的真实需求。在数次推翻并重新设计后,杨坤所带领的团队完成了4个版本两大类型的掘进机机载临时支护装置设计,通过液压控制, 可有效减少人工操作、缩短支护时间,从而提供更快速、稳定的支护效果,极大提升掘进工作效率。目前,该系统已在水矿控股下属15对矿井100余个掘进头使用,为矿井安全掘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。
近年来,杨坤所带领的团队取得的重要创新项目均已获得省、集团公司的验收并运用到煤矿生产中,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2024年,申报的4项实用新型专利全部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。
在带动人才成长中示范引领
贵州省煤炭资源丰富,是国家大型煤炭基地云贵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根据贵州能源集团的长远规划,到2025年贵州能源集团公司所属煤矿产量达到3871万吨,实现营业收入1060亿元。煤矿产量的提高,对煤矿机电设备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。
为了弘扬工匠精神、鼓励技术创新,杨坤动员单位结合实际开展“两金一创”(金点子、金手指,创新型员工)活动,对技术创新、技术改造及小改小革等革新项目进行奖励,上百人次获得嘉奖,极大地提高了职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。
杨坤认为,只有大家一起进步,才能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。2012年,“杨坤劳模创新工作室”成立,发挥了“贵州省知识产权试点单位”和“六盘水市知识产权试点单位”的科技示范推动作用,在推动已经取得的专利以及省、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基础上,围绕运输、支护、采掘、液压、电气等课题开展研究攻关、创新创效工作,先后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4项、发明专利1项,每年产生经济效益百余万元。
与此同时,杨坤坚持积极开展教学科研、“师带徒”等活动。近年来,他所带领的团队中共有5名人员晋升高级工程师,在生产经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,为企业技术升级、健康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诚利和 ,杨坤多次被评为水矿先进工作者、优秀共产党员。他常以“自强不息、勇于开拓”自勉,激励自己为实现贵州煤炭机械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力量。(刘跃平)
东方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